[厦门网]厦大嘉庚学院邀中科院特聘顾问开讲“厦门会晤”

发表于:2017-04-17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厦门网讯(记者 韩超 通讯员 何晨星 李睿琳)你知道“金砖”为什么叫“金砖”吗?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将于9月在厦门举行(以下简称厦门会晤)。为了帮助青年学生加深对厦门会晤的了解,近日,著名经济学家王洛林教授应邀到厦大嘉庚学院作了主题为“金砖机制与金砖国家”的专题讲座。


  王洛林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特聘顾问,曾担任厦门大学党委书记、中国社科院常务副院长(正部长级),主要研究领域有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世界经济、宏观经济和金融等。年近八旬的他谦虚地表示,开这次讲座是为了给自己一个学习、紧跟经济和政治热点的机会。


  “2001年,美国高盛公司首席经济师吉姆·奥尼尔(Jim O'Neill)首次提出‘金砖四国’这一概念,特指新兴市场投资代表。”王洛林介绍说,“金砖”(BRIC)这一称呼与英语单词Brick(砖)类似,取自金砖四国俄罗斯(Russia)、中国(China)、巴西(Brazil)和印度(India)的英文首字母。2008年—2009年,金砖国家举行系列会谈和建立峰会机制,拓展为国际政治实体。2010年,南非(South Africa)加入后,金砖国家英文单词变为“BRICS”。


  20世纪末,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使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向多极化发展,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发达国家的垄断局面。“金砖国家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是新兴国家崛起并要求改变世界政治经济治理体系的反映。”王洛林表示,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后,作为新兴经济体的“第一梯队”,中国、巴西、印度和俄罗斯相互间的经济合作日趋紧密,四国领导人于2009年6月在俄罗斯举行了第一次领导人会晤,这标志着金砖国家初步形成了合作机制。


  王洛林认为,从2010年开始,以非洲最发达国家南非的加入为契机,金砖国家的合作更加成熟,取得的成绩也更加丰硕:不断深化经济金融合作,设立了金砖新开发银行及应急储备银行;推动一系列国际金融机构改革;逐渐拓展社会、文化领域合作,构建起了信息交流平台等。


  “近年来,世界经济陷入低潮,国际贸易保护呈现加剧态势,但只要金砖国家加强彼此间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应对国际压力,建立起更加成熟的合作框架,这些严峻的问题反而会成为金砖国家发展的有利因素。”王洛林说。


关于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创办于2003年,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厦门大学举办的,按新机制和新模式运作的独立学院。历经20年的跨越发展,嘉庚学院目前已设有涵盖理学、工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艺术学等学科的13个学院、1个独立系、2个教学部、2个教学中心、1个实践教学训练中心和1个科研中心,54个本科专业,82个专业方向,拥有在校本科生约18000人、硕士研究生90人(与厦门大学联合培养)。
了解更多 访问官网
猜你喜欢
  • Copyright©2016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招生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