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喜欢用“吃土”来自嘲“买买买”到超预算的窘境,所以,当大三学生李雨珂一行人浩浩荡荡前往校园里的一方菜地时,他们被调侃道:“真的要去吃土吗?”
当然不是!“吃土”算什么,夯土才厉害,他们是我校古建筑联盟的成员,12月4日,在建筑学系副教授、来自台湾的专任教师李鎨翰的带领下体验古代夯土、夯墙技术。手制木框,也就是模具,然后运土、装土、捶打、压实、倒出土块……师生20多人分三组,在菜地里忙得热火朝天。
“捶打土壤时,请将锤子举高,利用重力与外力使夯土变得更容易,另外,土壤之间也会更紧密。”李鎨翰一边用手拿着夯锤捶打土壤做示范,一边向参与制作的学生讲解注意事项。不一会儿,现场交响着因锤打土壤而发出的咚咚、嗒嗒声。“当捶打声从浑浊变为清脆,则可基本判断夯土完成。”李鎨翰补充说明。
据介绍,“夯土”二字在中国,拥有十分久远的历史。它即可作动词用,即打夯,把泥土压实;又是一个代表古代建筑材料的名词,也就是结实、密度大且缝隙较少的压制混合泥块,诸如万里长城、故宫、马王堆汉墓、秦始皇陵等现在我们仍可见到的古建筑,它们的地基都是夯土。
“这种在现代生活里难得的体验将有效帮助大学生了解古人是如何建造房子的,并且从中锻炼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李鎨翰介绍,古建筑联盟成立于2014年9月,致力于搭建一个古建筑保护志愿者交流和共事的平台。换句话说,该联盟聚集了一批爱好建筑,尤其是古建筑的大学生,而“夯土”则是他们的系列体验活动之一。
“尽量选择干净的土,力求无杂质,如树叶、草根、种子等”、“模具的边缘和内壁最好涂抹上草木灰或滑石粉”……听起来很容易的古人夯土技术其实蕴含着不少知识。李雨珂向记者介绍,若在制作夯土砖或夯土墙时,不慎加入掺有杂质的生土,待杂质在土壤中发酵、生根、长成之后便会影响土质的硬度,使建筑不稳固。
那么,抹粉又是为何?原来,是为了土砖脱模时更顺畅。不过,鉴于草木灰和滑石粉相对难以筹备,大学生们在夯土模具上抹了痱子粉,“效果也不错。”
编辑:传媒中心 陈巧恩